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進入換季與感冒高峰期,不論是在捷運、公車,還是辦公室裡,口罩幾乎成了日常標配。但只要一整天戴著口罩,下班回家洗臉後就會發現,鼻翼、下巴或臉頰上又悄悄冒出幾顆痘痘或粉刺?不管洗臉、保養再用心,肌膚卻還是三不五時「發出警訊」—反覆出現的小紅疹、小顆粒,有時甚至還會發炎化膿,這些可能都跟「毛囊炎」、「肌膚屏障受損」等因素有關。
現在就一起從日常開始,了解為什麼口罩讓痘痘和粉刺反覆出現,找出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小習慣,並重新建立一套讓肌膚真正穩定下來的保養方式。
不少人以為戴口罩長痘,是因為悶熱、不透氣,出油變多所導致的。但其實真正讓痘痘反覆發作的原因,並不只是這麼單純。
與青春期常見的荷爾蒙痘不同,「口罩痘」其實是一種後天型、受到環境刺激誘發的壓力型肌膚問題。它是肌膚在長時間悶熱+摩擦+屏障失衡下產生的連鎖反應,並非單靠控油就能解決。
長時間配戴口罩時,肌膚會陷入三重壓力循環:
濕熱讓角質代謝變慢、毛孔缺氧:在高濕度、低通風的環境下,皮脂分泌增加,角質層吸收水氣膨脹變軟,像「半乾不乾的黏土」黏在毛孔出口,使老廢角質與皮脂更難代謝、形成閉鎖型粉刺。
反覆摩擦造成微創與屏障受損:口罩長時間貼合肌膚,尤其是壓條邊緣處,容易使毛孔口角質增厚、產生微小破損,像是毛孔的「出入口」被磨壞了,使油脂與髒污滯留、代謝受阻。
屏障失衡讓炎症更難平復:當肌膚防禦機制被破壞,即使只是輕微的粉刺,也可能因為細菌入侵轉變為紅腫痘痘,進一步引發毛囊炎、甚至在同一個位置反覆發作。
如果你不是青春期,且膚質出油不是非常旺盛,卻總是在戴口罩後,在鼻翼和下巴附近冒痘痘、長粉刺,這時候比起使用控油產品、調控肌膚出油量,更需要的是:減少外部刺激、修復受損屏障,透過溫和的保養方式,重建肌膚健康的代謝節奏。
接下來,我們一起來認識戴口罩最常見的肌膚問題─閉鎖性粉刺、發炎性丘疹痘和毛囊炎。
外型:看起來像皮膚底下的小顆粒,不紅也不痛
位置:多發在鼻翼、下巴、口罩壓迫處
成因: 戴口罩時間一長,皮膚表層濕熱不透氣,導致角質代謝變慢、毛孔口角化,油脂無法排出就卡在毛孔裡,形成「閉鎖粉刺」。
這類粉刺雖然不具明顯炎症,但若忽視它,當肌膚遇到摩擦、悶熱或其他刺激,便可能進一步轉化為發炎性痘痘。
外型:屬於紅腫、隆起、甚至帶膿的典型痘痘
位置:常見於下巴、臉頰等易摩擦與壓迫處
成因: 當閉鎖性粉刺長期堆積在毛孔內,若再加上長時間的濕熱與摩擦,容易讓肌膚角質層出現微創、變薄,導致保護力下降。此時毛孔周圍就像失去防禦的城牆,不但更容易遭到細菌入侵,也難以順利排出油脂與髒污。當廢物與細菌在毛孔中持續堆積,原本不起眼的小粉刺便可能轉變為紅腫、化膿的發炎型痘痘,甚至進一步惡化為毛囊炎。
外型:多為一粒粒紅腫、帶白頭的小丘疹,可能有刺痛、癢感
位置:下巴、頸部、髮際線、耳後等貼近口罩邊緣或頭髮摩擦區
成因:毛囊炎與痘痘痘痘不同,是「毛孔發炎」被細菌感染的結果。當原本因口罩悶熱與摩擦形成的粉刺,沒有被妥善清潔、處理,油脂與老廢角質在毛孔中越積越多,且肌膚屏障變薄、防禦力下降,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皮膚菌就趁虛而入,在毛囊內大量繁殖,引發發炎與感染。
毛囊炎常讓人誤以為是「一堆痘痘長出來」,但其實是肌膚防線潰散、感染擴大的表現。若持續使用高濃度酸類或酒精抗痘產品,反而會刺激傷口惡化。應該源頭減少刺激與感染風險:
✔️ 減少摩擦與共用毛巾/枕套
✔️ 避免過度清潔與去角質
✔️ 改用溫和修護型保養品,幫助屏障重建、自我修復
必要時一定要就醫,遵循醫囑,才能真正讓毛囊炎平靜退場、讓膚況回穩。
當痘痘或粉刺突然冒出來,我們常常本能地加強清潔、狂用抗痘產品希望能讓痘痘快點消失,或乾脆消極得什麼都不擦、認為過段時間就會好了。這些看似積極的行動,卻可能讓肌膚陷入反覆發炎的惡性循環。以下 4 個迷思,是許多口罩族或痘痘粉刺肌無意間踩中的保養誤區:
當臉上出油狀況加劇、開始冒痘,「洗更乾淨」變成一種無極限的追求,總想要用起泡更豐富、控油更強的潔顏產品,洗臉的頻率也更頻繁,好像只要去除油脂、變得清爽,痘痘就能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追求極致潔淨和清爽的結果,就是肌膚因劇烈沖刷、過度洗去保護作用的皮脂,導致屏障防禦力和保濕力下滑、油水平衡失控,讓肌膚為了「自保」而分泌更多油脂,粉刺、痘痘更加惡化。就像過度洗碗會讓手變乾裂一樣,過度清潔也會讓臉部角質層受損,使肌膚變得更乾、更脆弱。
尤其發泡豐沛紮實的洗面乳,添加了高濃度 SLS/SLES 起泡劑,雖然洗完有「很乾淨」的錯覺,卻大幅削弱肌膚的防禦力和保濕力,讓痘痘肌加速惡化、難以穩定。
✅ 真正適合痘痘肌的洗面乳,應具備低刺激、溫和起泡、不含化學界面活性劑、皂鹼與酒精等成分,並注意洗臉時力道要輕柔,減少過度摩擦。
面對突如其來的「口罩痘」,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感到焦慮:這顆痘會不會越來越大?明天上班前能不能消掉?於是趕緊拿出水楊酸、茶樹精油、或是高濃度的酒精型抗痘凝膠,「點」在紅腫處,甚至反覆擦好幾次,期待隔天就能「立刻見效」。
這種急切想找回完美膚況的心情,大家都有,但卻忽略了肌膚與口罩長時間摩擦與濕熱、不透氣的情況下,已處於微發炎狀態,屏障耐受力下降,禁不起更多更強烈的刺激。這時若直接使用高濃度酸類或強力控油成分,就像在已經受傷的皮膚上灑鹽—會出現刺痛、乾裂,甚至脫皮。就算當下痘痘很快消掉了,過幾天又會冒出來,甚至留下色素沉澱或小疤。更棘手的是,這樣的刺激可能還會破壞毛孔口周圍的環境,讓細菌更容易趁虛而入,引發小膿包或毛囊炎,讓痘痘,變得更難處理、反覆發作。
✅ 建議改以含有積雪草、洋甘菊、維他命B5、黑種草籽油和蜂蜜薑黃等溫和養膚成分,從肌膚屏障的調理和修護下手,重新找回穩定節奏。
有些人在發現長痘後,會選擇換上透氣度更高的口罩,甚至暫時停止配戴,以為能讓痘痘「自然退去」。但事實上,口罩痘不只是摩擦刺激造成的不適,而是肌膚長期處於高壓、濕熱與慢性微發炎狀態的表現。但痘痘與粉刺的發生,往往伴隨肌膚屏障狀態不穩、角質代謝紊亂的膚況,也與長期處於微發炎反應有關,即使暫時避開外在刺激、不戴口罩,若肌膚還沒回穩,痘痘與粉刺仍可能反覆冒出,甚至留下色素沉澱與小疤痕。
痘痘肌也常有乾燥、脫皮、泛紅和敏感的狀況,甚至肌膚保濕力下降、油水平衡失調。這些狀況並不會因為停止戴口罩或短暫休息就自動改善,還需搭配溫和的清潔與修護的溫和保養方式,才能重建肌膚穩定與防禦機能。就像一面已經破損的牆壁,即使不再受到撞擊,也需要修補與重新塗裝才能恢復完整。肌膚的受損後也須積極修護,才能真正重建屏障防禦力,走出反覆發作的「口罩痘循環」。
✅ 若你正面對反覆冒痘、難以穩定的膚況,請記得:溫和修護的日常保養,是肌膚回到健康狀態的關鍵第一步。
我們常常基於求好心切,開始「追著症狀保養」—先擦控油,再疊加抗痘產品、酸類去角質,接著補上保濕精華、敷控油泥膜,甚至早晚使用不同機能產品。結果,瓶瓶罐罐愈排愈多,當保養品從「協助者」變成「干擾者」,膚況就會陷入反覆發炎與粉刺難癒的惡性循環。
這種堆疊式保養,看似步驟齊全,實則可能大幅加重肌膚負擔。尤其是本就處於慢性微發炎、屏障受損的肌膚,每一層保養都可能成為刺激來源─擾亂角質代謝節奏、改變油水平衡,甚至中斷肌膚自我修復的步調。
即使痘痘還沒冒出來,長時間佩戴口罩對肌膚仍是一種日積月累的壓力。想避免悶痘、粉刺,比起猛攻控油,更重要的是日常就做到低刺激、適度補水、維持屏障穩定—也就是從選擇溫和清潔、富含舒緩修護成分、天然植物來源的保養品開始,為肌膚打好健康基礎。
無論痘痘是否嚴重,白天外出時仍建議加強防曬,避免因紫外線刺激加劇發炎反應或留下色素沉澱。但對於正處於悶熱摩擦環境的口罩肌來說,防曬產品的選擇方式也需更加謹慎。
與其追求高係數、高遮蓋力,不如優先挑選質地輕盈、標示 non-comedogenic(不易致痘) 的配方,並避開高比例的厚重油脂與矽類,尤其像異丙基硬脂酸酯(Isopropyl Isostearate)這類容易造成毛孔悶塞的成分。
對於肌膚屏障不穩或容易泛紅的敏弱型痘痘肌來說,物理性防曬(如氧化鋅、二氧化鈦)刺激性較低,是較為安心的選擇;但需注意某些配方可能較為厚重或泛白,建議可先在局部試用,確認不悶不刺激再全臉塗抹。
日常通勤可選擇SPF30~50、PA++ 以上已足夠,真正能長期穩定肌膚的關鍵,在於「每天且足量使用、且好洗卸」的防曬,而不是追求極端的防曬力。需特別注意的是,即便使用的防曬品本身不致痘,若質地厚重、與汗水混合又長時間悶在口罩內,也可能因透氣不良和清潔不當,誘發粉刺與發炎。因此,在選擇防曬的同時,也別忽略日常保養的重要性。
長時間戴口罩,讓肌膚長時間處於「濕熱+摩擦+低通風」的環境中,皮脂分泌量與老廢角質堆積容易形成粉刺與痘痘的溫床。這時若使用強洗淨力、強控油力的潔顏產品,反而會破壞原本已經脆弱的肌膚屏障,加重脫屑、泛紅與敏感狀況。
常見如 SLS/SLES(硫酸鹽類)界面活性劑,雖然易起泡、洗淨力優異,但也會一併洗去肌膚需要的皮脂膜,銷弱屏障保濕和防禦力,導致肌膚乾裂、失衡、容易受到環境和外在刺激(如汗水、口罩纖維、空氣髒污)產生發炎反應,形成惡性循環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清潔過度與清潔不足 都可能成為誘發痘痘的關鍵:有化妝或擦防曬時,建議以質地溫和、不含酒精或香精的卸妝產品先卸除彩妝與防曬,再使用溫和型潔顏產品洗淨。
在肌膚敏感、不穩定時,洗完不乾澀、不緊繃的舒適度是判斷洗臉用品是否適合自己的依據,選擇上建議避開化學香精、高比例矽類、或會洗後有殘膜感的洗卸產品,可以天然火山熔岩泥、活性炭等成分提高潔淨力,並輔以植物油、植萃添加,讓肌膚徹底潔淨、暢快呼吸且同時保養滋潤度,打下穩定膚況的良好基礎。
面對反覆冒出的口罩痘,許多人會優先想到控油、抗痘產品,但其實根本在於肌膚的保濕力與屏障穩定性是否足夠。當肌膚長時間處於高濕熱摩擦的環境中,若缺乏適當補水與修護,不僅容易產生粉刺與泛紅,屏障功能也會逐漸下降,使粉刺和痘痘惡化、復發。
肌膚保養有2個關鍵:
(1) 修補脆弱的屏障、減少水分流失,推薦選擇含有神經醯胺、維他命B5、鎖水磁石等成分加強保濕;
(2) 減緩肌膚因為磨擦和高溫高濕帶來的泛紅不適,可透過積雪草、洋甘菊等舒緩植物萃取幫助安撫膚況。
對有痘痘困擾的人來說,油類保養不該被視為加重負擔的元兇,反而是修護肌膚屏障的關鍵。特別是當肌膚長期處於微發炎與屏障受損狀態時,補油比控油更重要。
像仙人掌籽油和摩洛哥堅果油,擁有優異的親膚滲透性與極低致痘性,能在不堵塞毛孔的前提下滲入角質層,補充肌膚所需脂質,幫助穩定乾燥脫屑、修護破損的皮脂膜,降低外界刺激導致的反覆長痘。
此外,來自藍莓、覆盆莓、野草莓等莓果類植物油,富含多酚、維生素E、植化素等天然抗氧修護成分,不僅能舒緩發炎後的暗沉與泛紅膚況,也有助於調理油脂與提亮肌膚膚色,讓肌膚在代謝粉刺與痘痘後恢復更均勻透亮的膚況。
了解了痘痘粉刺肌保養的迷思和建議,除了調整保養品選擇、修復受損屏障,日常習慣也是肌膚保養的一環:選擇柔軟、親膚、不含刺激性染料或過硬壓條的口罩材質,每天至少更換一次;長時間佩戴則建議每3~4小時取下透氣;洗臉、洗頭後務必清潔下巴、頸部與髮際線交界,減少皮脂與汗水的交互影響。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,卻能大幅降低毛囊炎、悶痘與粉刺反覆發作的風險。
把痘痘看成肌膚的抗議和提醒,保養不以壓制症狀、追求即刻見效,而是回到「肌膚修護」的根本,減少多道保養程序對肌膚造成的刺激、運用天然植萃的親膚成分加強修護、尊重肌膚本身的代謝和修護節奏。當你願意用更溫和的方式對待肌膚,它也會用穩定與健康回應你。這,就是鉑翡斯推行「金色減法保養」的初心。